按照邓小平的观点,“中国式的现代化”又要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要求和国际通则,体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邓小平一方面立足于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率先运用国际通则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照系,使中国现代化融入到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可比性、可参照性、可通读性。例如,在很长时间内,我们把“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概念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弃之不用,而用“工农业总产值”这一由苏联创造的概念。其实,“工农业总产值”概念无法反映经济运动的全貌,又有着重复计算的缺陷。邓小平打破了这一传统,率先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述战略发展目标。在计算所有这些量的单位时,邓小平又用“美元”这一国际通行货币作为计量标准,从而规定“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800美元、3000—4000美元。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在思考和设计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发展时,邓小平自觉地以“开放的世界”为背景,用现代化的一般要求和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代化,从而使“中国式的现代化”体现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邓小平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就在于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融为一体了,使“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种新的方式,一种充满活力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