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一语二句:谓唐朝参军与县尉的微职,受人轻视,一不小心,就会受到鞭打。
[36]官罢二句:谓任参军与县尉等微职,收入极少,官罢后所得,仅可买百株桑树。丝发,毫发,喻收入极少。
[37]大明:唐宫殿名。唐贞观八年(634),建永安宫,九年(635)改为大明宫。高宗龙朔二年(662)增建,改名蓬莱宫,长安元年(701)复称大明宫。亦谓之东内。内有含元、宣政、紫宸三殿;宣政左右为中书、门下二省,弘文、史二馆。自高宗后,皇帝常居其内。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大北门外东北三里许。
[38]杜曲: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唐时为大姓杜氏聚居处。杜曲称北杜,杜固称南杜。其西为韦曲,为韦氏聚居之处。以地近宫阙,又世多贵官,故当时语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39]若:一作“苦”。潦倒:蹉跎失意,形容衰颓。
[40]翱翔:本指鸟飞,比喻飞黄腾达。
[点评]
这首诗作于开成五年(840)冬至日,时杜牧三十八岁。前一年,杜牧在京任左补阙,本年乞假赴浔阳看望患眼病的弟弟,冬至日在浔阳度过。这时杜牧的家人和子侄都在京城,故杜牧在节日之中,寄诗于小侄阿宜,勉励其读书与成长。其时阿宜很小,“未得三尺长”,但非常聪明,以至于学着官人,骑着竹马,指挥群儿,意气洋洋。今年开始读书,至于“下口三五行”。这首诗勉励其侄,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读书,以杜牧的祖父杜佑作为典范。杜佑是中唐时的名相,很有经世治国的大略,更以著书立说为己任,他在为抚州刺史时,写了一部《通典》,前后费时三十六年,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到杜牧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十多年了,杜牧一直藏于家中。对于祖宗的事业,堪为典范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经世致用的巨著,二是官至宰相的位置。他勉励小侄阿宜的也主要在这两个方面。当然,关于读书,除了家著之外,诗中还说:“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主要是经史和文学书籍。对于本朝的作家,特别推重李杜韩柳,可见杜牧主张读书应当全面发展,不可偏执一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故诗又说:“朝庭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种思想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在唐代,读书与人的价值实现的中介主要是应科举考试,以至于做官。杜牧就是走的这条路,因此可以说是切身体会之言。今人往往对杜牧的这种思想进行批评,实则是对古人的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