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并组织编写的,同时,编写者都是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因而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都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它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中国主导地位的确立。作为全国高校、党校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1961年到2015年的50多年间,国内出版的各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已高达千余种,但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在基本内容、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上都没有超出《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即使《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是如此。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别于1981年和1983年出版。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内容的规定,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两书从总体上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又深化了这些观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任务就是“揭示贯穿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中的最普遍的规律”[13]。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14]。其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一个普遍的原则”,“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具有特殊的意义”。[15]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一般宇宙观”,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历史观”,“只有当包括自然观在内的一般宇宙观体现为社会历史观,并且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一般宇宙观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