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把火是引进新式武器。朱厚熜听说葡萄牙人的佛朗机特别厉害,可以远距离杀伤敌军,朱厚熜又派人去引进,将其运用在边关守备上。
蒙古人产业结构单一,许多生活物资需要由中原买入,否则无法满足日常需要,比如粮食、金属、纺织品。每当遇到大灾之年,旱灾、雪灾、蝗灾,蒙古人的经济很有可能会崩溃,牛羊马匹都死了,靠什么生活呢?此时他们很需要中原的小麦、大米。打猎时用到的兵器、烹饪时用到的铁锅,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急需的,明廷对金属出口比较谨慎,担心蒙古人用作军事,成为南下的利器。纺织品主要是在夏天穿,冬天可以穿羊毛大衣,在帐篷里烤火,夏日天气炎热,动物皮毛哪里穿得住,不得热死了。像21世纪的我们,不开空调尚且热得要命,他们穿着大衣怎么活下来。
为了缓解经济困境,蒙古人多次要求明廷开展边境贸易,承诺事成之后,牧民在塞外游牧,汉人在塞内耕作,彼此互不侵犯,这些要求都被嘉靖皇帝拒绝了。我们是天朝,怎么能和胡虏做生意,有损圣朝威望,而且嘴上说是要互通有无,鬼知道心里打着什么算盘。没准是在打探虚实,让边关将士放松警惕,或者趁贸易之时发起突然袭击。谁知道卖过去的小麦、大米是不是被牧民吃了,万一是给那些叛徒享用呢?他们在草原上吃不惯羊肉,想要老家的食物了!退一万步说,就算真的同意互市了,蒙古人就一定不犯边了?双方频繁的战争,加之个人理念、性格的影响,使嘉靖皇帝根本不相信蒙古人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