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沈惟敬的威吓也有些作用,一方面日军疲顿,小西行长也有自己的计较,两方在平壤竟达成了暂时的和解,议定在五十日之内,双方以江为界不得发起进攻,一直心惊肉跳又无力抵抗的朝鲜官员虽然不太满意明政府屈于讲和的态度,但既没什么办法与大哥硬刚,也没什么办法单挑倭寇,不管怎么样至少有了片刻的喘息之机,只得接受了这五十日安宁的结果。沈惟敬议和的结果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平壤战役当中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所以当李如松从宁夏战场千里挥师辽东,抵达御倭前线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团暧昧的外交成果,作为一名一向用刀剑说话的武将,李如松自然对沈氏蒙诈谈和不屑一顾,坚决反对沈惟敬再谈妥协议和之事,何况三军已至,伐倭心切,大战实在是一触即发。李如松到达朝鲜时已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二月,隆冬时节的朝鲜正是严寒,有四万余众明军“临鸭绿江,(只见)天水一色,望得朝鲜万峰,出没云海”,身后是家国百姓,朝廷重托,烈烈寒风像一双无情的大手,随时准备拉开平壤大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