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之议’所反映的王道与霸道之争,是汉中期以来统治阶级关于政治指导思想争论的延续,是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在思想领域的体现。政治指导思想的确立需要通过实践的环节予以检验,论争双方的交锋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互检过程。君主专制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而得以不断调整和补充,以臻完善。”[33]
由于有执政的霍光支持,会议以贤良文学们基本获胜而告结束,“霍光部分地修改了贤良文学的建议,奏请年方十四的昭帝同意,‘罢郡国榷酤,关内铁官’,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这一重大变化,表明西汉封建政治将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儒家经学也将要以新的面目出现于政治舞台。”[34]
第四节 经今古文之争
汉代的经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今古文之争。
所谓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用的隶书写下的经典;古文经,则是用秦汉以前通行的古文大篆写下的经典。秦始皇焚书,将民间的诗、书、百家语等焚烧殆尽。秦亡时,项羽一炬,又使秦宫所藏典籍蒙受重大损失。汉惠帝除挟书之令,残存典籍得以复出。起初传习的经典是经生们用隶书传抄的本子,后来民间私藏的经典的古文原本逐渐出现,这两种本子内容本来就有差异,经生们世代师承的解说更有很大分歧。“它们的不同,不仅在于所书写的字,而且字句有不同,篇章有不同,书籍有不同,书籍中的意义有大不同;因之,学统不同,宗派不同,对于古代制度以及人物批评各各不同;而且对于经书的中心人物,孔子,各具完全不同的观念。”[35]大体说来,今文经学继承先秦诸子遗风,欲以其道术经纬天下,主张通经致用。他们注重对微言大义的阐释,讲述的重点是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经学在章句训诂典章名物上多所用心,重历史而不重哲学,倾向于承担保存与传布文献的责任。他们各得一端,为谁得儒学真传的问题展开了论争。这一论争从西汉末年开始,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现在学界仍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