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和常磊赌气,又不想被他们笑话,张动肯定已经放弃,去寻找别的星球了。可现在只能埋怨自己被丰厚的报酬迷了心智,兴冲冲地跃迁过来,却未做好前期的调查了解工作。
他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文字,但都只是片段,难成体系。其实在早期时,不同星象故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而且根据观型习惯、写作方式,还有些流派的区分。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可能是行业的没落),星象师的方法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大同小异的观测设备,标准化的测绘工具,以及仅有的那两三款专业的星图处理软件。另外,故事也越来越史诗化,把整个星空都囊括进去,成为一体。所以保存在脑电波记录仪里的苦思冥想,只能算作碎片。而对应的星座中的星星也多有重复,大部分还都集中在黄道带上。
但如果想把黄道带作为主脉络,就别放太多的星座,因为还要兼顾另外的半球。
这是第几条规矩来着?说实话,对于老一辈的金科玉律,他尽管不像是星盟那样彻底无视,却也不觉得必不可少。随着入行愈久,敬畏感愈淡。而之所以还在坚持,除了系统学习、训练后的习惯使然,更多地是其中一些确实能激发灵感,比如实地走访。不仅仅能观遍天球,还可以了解到殖民星已有的雏形星象。也许那是只是哄孩子入睡的故事,又或者是为了纪念当地的什么人物,但多少都能打开新思路。而且如何将原有的星象完美融合,也是对星象师技能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