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医学上最光辉的成就是战国末期出现的大型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它以论述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针灸、经络、保健、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各八十一篇)。书中总结了人发育、成长、壮大和衰老的某些规律,指出“心者,生之本”,“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对神经和循环系统最早的正确记载。该书认为,人体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是维持生理正常活动的根本原因,协调一经破坏,就会产生疾病。而人体内部的机能最具重要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人体内部机能和抵抗力减弱,就会疾病缠身。该书对人体脏、腑、经、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许多疾病的症状和特点也有不少深刻的论述,是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最早的总结。它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从理论上对生理、病理、疾病发生、发展、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分析,到现在仍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