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访问没有收获,周炳并不灰心。第二天,他又去访问王大善的另外一个长工郑得志。这时候,工作组通过扎根串联,已经分散居住在贫苦群众的家里。他在自己住地的附近,一间非常破烂的小房子里,找到了郑得志。这间小屋子丁方不满一丈,除了一张炕,一个灶头,一张小几于,两张矮凳子以外,一无所有。这里给周炳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看来这个郑得志比贾洛中更要穷困。主人很热情地接待了客人。他让周炳坐在一张小凳子上,自己坐在另外一张小凳子上相陪。周炳留心观察郑得志,只见他身体高高瘦瘦的,脸孔很长,带着鲜红的血色,两只眼睛也非常细长,眼尾向上翘起,炯炯有神。从整个人看起来,言谈、举动都流露出一种慷慨好义的神气。他的嘴巴很大,不过总是经常闭着,嘴边露出一种好像非常深沉的微笑。他不像王大善父女那样谦恭有礼,也不像贾洛中那样热情巴结,却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
周炳开始问他的籍贯、年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在王大善那儿做工多久,目前工钱怎么算,等等。郑得志都一样一样地坦然作答,一点隐瞒、遮掩的痕迹都没有。有一次,周炳问他道:
“王大善家一共就只有三个长工么?地里的活儿做得过来么?”郑得志回答道:“活儿倒是做得过来。目前三个长工,活儿也不算很重。不过,要算得准一点儿,那么,王大善一共雇过四个长工。现在的村长贾宜民从前也是王大善的长工,后来他当了村长,就不在王家扛活儿了。”又有一次,周炳问他道:“你们三个人既然是一起扛活儿,为什么贾洛中每年所拿的谷子要比你跟蒋忠良都多呢?”郑得志坦然地回答道:“是的,他拿的比我们多。他不单在那里扛活儿,还兼着给王大善管账,他应该拿得多一点儿。”周炳第三次问他道:“为什么村子里的老百姓管王大善叫大善人呢?是不是看见他的名字叫王大善,故意逗趣儿叫他大善人,故意说反话来讥诮他呢?”郑得志也毫不避忌地回答道:“不,不是这个样子。只因他冬天喜欢施粥,夏天喜欢施药,得了好处的人就这样子称呼他。这倒不是一句反话,也不是挖苦他、讥诮他的意思。”周炳见他对答如流,心中欢喜,就向他提出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道: